圖片來源:illustAC 上一篇文章〈面對溝通衝突 小心自設「受害者」陷阱〉上架後,這些日子收到一些網友來信表示,大家對「受害者立場」最有感的人際溝通難題,是父母對子女的溝通,常常就像受害者對迫害者似的憤怒與吶喊: 「我每天為你們準備三餐、讓你們吃好喝好、載你們上學放學,你們為什麼連好好唸書考試都做不到?」 「我又不菸、又不酒,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,你為什麼就是不聽話?我到底哪裡對不起你?」 「我生你養你20年,今天就換來你一句『不要管我這麼多』!」 這些話語背後承載的情緒之重、父母覺得委屈不平的感覺是非常真實的。而在訪問幾對50、60世代的父母之後,我發現儘管父母忿忿不平,但仍會試圖在書店或網路上,查詢由心理學家、教育專家等提出的親子溝通技巧與建議,舉凡是:同理孩子的感受、用讚美代替指令式語氣、靜下心聆聽…等方法。 「但是一講就愈講愈生氣,我就是不懂為什麼小孩這麼不聽話,哪還顧得上什麼技巧?」 面對親子衝突時,如果特別容易覺得「不平」、「委屈」,小心已經讓自己落入「受害者立場」的陷阱,在內心不自覺地先分出對立的敵我,只想向孩子討要、索求補償與配合(聽話),這樣的執念將會關上溝通的大門,溝通技巧只能放在角落。 《為什麼父母的愛令人痛苦:完美的親子關係只是幻想》的作者信田小夜子指出,所有不幸的親子關係源頭其實是來自於不安的夫妻關係。因為不想面對殘破的夫妻關係,不斷隱忍而變成怨恨(受傷的感覺),並轉化成對弱者(孩子)的支配,期待孩子「聽話」與「補償」。 因此,若想避免親子溝通衝突及緊張的關係,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先從自我內心檢視以下三點,在經營家庭與夫妻關係方面,彼此的角色是否平衡對等?「不平」和「委屈」的感覺是否來自於過度忍耐與勉強? 透過自我角色與心態的調整,提醒自己跳出「受害者立場」,才能把心打開、讓愛充滿,與孩子開啟真正的溝通對話: 1. 不要把「付出」當作「犧牲」: 真正的愛與付出其實是為了「成全想付出、想讓他人從我的愛中感到快樂的自己」的行動,不是為了別人所做的犧牲、不得已的作為。 若付出是帶著一絲和自己本意有違的勉強與不甘願,是迫於「大家都這樣講」或「多數人期待」的壓力,便是將行動的主控權與選擇權交給別人,讓自己成為沒有選擇的受害者,所做的一切成為犧牲,對外的官方說法是無私付出,但其實心有不平、記上了他人有欠於我的一筆帳。 《女人迷》曾專訪新銳女性作家楊雅晴,探討「母子關係不需要從犧牲、虧欠開始」。該文章中指出: 如果一個媽媽告訴小孩:「因為你,我犧牲了什麼」,小孩也會覺得,原來自己的人生要靠擠迫媽媽的生命達成,他也不敢快樂。 信田小夜子在《為什麼父母的愛令人痛苦:完美的親子關係只是幻想》書中也指出,由一方付出(委屈犧牲)的「愛」,若讓接受者感受(虧欠的)痛苦或拘束,那便不是愛,而是「支配」。 作者在書中鼓勵父母,不要忽視自己的舒適、活得像奴隸;唯有以快樂為主軸來運轉的家庭,才是真正的幸福。 停止「犧牲」,開始快樂地「付出」,可以從今天開始。 2. 別想「交換」讚美或感激的金色星星: 「讚美與感激他人」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溝通技巧之一;但期待「交換」讚美與感激則是讓自己變成受害者的陷阱,影響人際關係中的快樂平衡。 《過得還不錯的一年:我的快樂生活提案》作者葛瑞琴‧魯賓(Gretchen Rubin)發現自己在生活中不快樂的原因之一,就是想要得到金色星星(就像小時候老師貼在作業本上以茲讚賞的那種)。 作者發現自己想在婚姻裡有好的表現,而這個好的表現若是沒有得到丈夫讚美或是感激的表示,她就會覺得受傷,於是成為夫妻之間爭執的引爆點。 葛瑞琴透過生活實驗發現,讓自己快樂、遠離受傷的感覺,便是練習告訴自己: 「我做這件事是為了我自己,因為這是我想要的」,別想用自己的行動去「交換」他人給的金色星星。 在2018年台北影展與金馬獎獲得多數獎項肯定的電影《誰先愛上他的》,便細膩地刻劃妻子期待「交換」丈夫的肯定,反而深陷受害者立場的痛苦,這也是觀眾對電影非常有共鳴的原因之一。 該電影女主角劉三蓮面對丈夫離家時,主動解衫用「性」試圖挽留、交換丈夫的留下,並將「教出成績好的兒子」做為交換老公肯定與重視的籌碼,反造成兒子出走的親子衝突。 這些交換未果而受傷的感覺,更鞏固劉三蓮受害者的立場,憤而做出連她自己都訝異失控的行動。 透過內心沉澱與檢視,釐清自己付出的心態是「我想要付出」還是「我想透過付出交換什麼(他人讚美/表面和諧/看上去體面…)」?是「我甘願付出」還是「我被迫/只能犧牲」? 小心避開自設受害者的陷阱,將能減輕心理負擔、提升快樂程度,讓家庭與親子關係更放鬆與自在。 3. 注意「原生家庭」帶給你的影響: 家庭教育對於人格養成與價值觀培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。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,如果是在家庭暴力中成長的孩子,長期以來學習到的觀念就是暴力等於愛,他長大後也只會使用暴力去對待小孩。 因為對他來說,那就是他所經驗的唯一的愛的形式。如果沒有自我覺察與外力幫助,他將很難學習有別於暴力、不同形式的愛。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,若常聽到父親母親大喊「我為你做了那麼多、省吃儉用、犧牲那麼多把你拉拔長大,你今天就這樣對我?」等犧牲與虧欠的交換求償,就算當時的我們也覺得非常不認同(甚至痛苦),但若沒有提高自覺,潛意識其實就承載著這樣犧牲交換的價值觀,將循換應用在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之間,繼續產生相似的親子衝突、製造一樣的不快樂。 因此,若我們也曾經被原生家庭用犧牲、虧欠索求補償,更要留心自己與孩子的關係,是否也常常發生受害者對迫害者的憤怒吶喊? 藉由一次次的內省與練習,提醒自己跳脫犧牲的受害者角色、放下想交換金色星星的期待,將有助於面對親子衝突時緩和情緒,也才能妥善利用溝通原則與技巧,讓衝突變成理解彼此的機會,增進親子感情,共享愛與幸福感。 — — --
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,在生活中曾遇過什麼溝通難題呢? 歡迎在下方留言回覆,讓我們一起拆解溝通困境,提升溝通效率,強化人際關係,成為更好的自己! 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按讚、分享給更多朋友瀏覽唷!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,其他文章合作方式請洽作者:eltha0122@gmail.com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