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illustAC 我想先請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,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與擁抱,謝謝你願意為自己、為父母、為親子關係盡一分努力! 歡迎你也點擊上一篇文章〈從「受害者立場」看親子溝通衝突解方(一):父母篇〉,增進對父母親角色的理解:理解父母可能是因為世代文化、成長背景,讓他們不自覺陷入委屈犧牲的「受害者」立場,和子女建立拉扯的敵我關係。 來信的網友有的是八年級生,也有的是七年級生。回想起青春期萌發的自我意識、獨立思考,對父母、對既有體系與價值觀提出的許多疑問: 「為什麼一定要好好唸書?」、「為什麼興趣不能當飯吃?」、「為什麼有自己的想法就是想太多?」、「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有什麼不對?」... 還在困惑之際,便因為背負著犧牲父母的原罪而被要求閉嘴聽話,否則就被安上一個「叛逆」、「不孝」的標籤... 於是,我們或落入情緒面的爭吵不休,或陷入拒絕溝通的僵局,或又為了停止爭吵而選擇隱忍犧牲,失去自主的人生。 這樣的親子關係讓子女和父母都覺得受傷,「受害者」的角色便在親子之間循環,原本應被愛充滿的親密關係,很容易就被怨懟、期待補償與失落填滿,失去溝通與理解的空間。(參文章:〈面對溝通衝突,小心自設「受害者」陷阱〉) 除了鼓勵父母避免自設受害者立場之外;面對親子衝突,同樣感到受傷的子女,也可以試試以下三個步驟,幫助自己跳脫受害者立場,成為積極同理父母、但坦然不委屈的自己: 1. 放下受傷的感覺: 持續地沉浸在「我很受傷」的感覺,其實是將快樂與情緒的主導權,拱手交給讓我們感覺受傷的人。 因為我們被動地、一心期待得到對方的補償與安慰,忘了自己其實可以主動放下負面情緒、成為正面解決問題的勇士。 全球頂尖運動鞋品牌NIKE的創辦人菲爾‧奈特(Phil Night)在自傳《跑出全世界的人》中,寫下他面對受傷的情緒,如何產生警覺、正面處理: 「我試著對自己喊話,替自己加油打氣。告訴自己必須放下受傷的情緒,放下不公不義的想法,否則只會讓自己情緒化,無法理智思考。情緒會致命,我必須保持冷靜。」 在百萬暢銷的心靈作品《覺醒的你》一書中,作者麥克‧辛格(Michael A. Singer)便將心中騷動的情緒比喻為室友,提醒我們必須和精神保持距離,擺脫負面情緒的騷動所產生的內在不平衡,讓生命回歸自主的軌道。 面對受傷的感覺,我們可以試著把它當作在隔壁房因為恐懼不安而吵鬧的室友,輕輕地先關上這位室友房間的門,讓自己的內心回歸平靜,將「父母讓我好受傷」的感覺放在一旁,才能尋求親子溝通衝突解方。 2. 理解父母「控制慾」的背後是「恐懼」: 不少成年子女有這樣共同的經驗:當想法和父母不一樣時,父母常常會情緒激動,大發雷霆或淚流滿面,控訴孩子叛逆。 「控制狂父母」的存在,除了讓子女感到壓抑受傷、有罪惡感之外,也會讓許多子女誤以為活在父母的控制與決定之中比較輕鬆,成年後對自己的人生反而無法產生自己的想法與規劃、失去人生自主的快樂。 進一步理解父母控制慾背後的緣由,除了能讓我們以抽離的角度面對與父母之間的衝突、降低受傷與罪惡感之外,也能讓我們發現獨立思考的重要性,並享受人生的自主權。 美國資深婚姻家庭心理師丹‧紐哈斯(Dan Neuharth)在其著作《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:如何設定界線、自我修復、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?》中指出,「控制」是父母排除自身焦慮的表現。對不確定性充滿恐懼的父母,會以教條規範、社會組織的多數說(大家都這樣做)來控制孩子的思考與行為,讓自己有安全感。 而無論是丈夫或妻子,若在伴侶關係中感到不安全感與恐懼,很容易讓孩子變成其「交換」另一方肯定與重視的籌碼,因此期待控制子女、要求孩子配合聽話。例如:用「孩子不吵不鬧的表現」交換「伴侶的讚賞」。 倘若孩子的表現不在控制之內,未解除的恐懼便讓這位父親或母親陷入「受害者立場」,將子女放在害他交換不到伴侶讚賞的迫害者端,成為親子溝通衝突的起點。 在《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》一書中,擁有輔導多數「成年子女與父母相處難題」的作者葛瑞絲‧雷堡(Grace Lebow)與芭芭拉‧肯恩(Barbara Kane)主張: 成年子女可將父母難相處的問題歸因於背後的遠因,有了這層理解,將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的溝通僵局。 作者也鼓勵成年子女學習不再耗費心力去改變父母,而是尋找有建設性的、實際的方式接納他們。 「克服恐懼、接納自己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課題。面對父母因恐懼所產生的控制,身為子女的我們需要做的,並不是把父母的恐懼背在自己身上,配合活出父母的人生。 而是在理解他們的恐懼之後,也放下自己的罪惡感與恐懼,才能同理父母也不委屈自己,做自己的主人,避免成為親子關係中的另一個「受害者」。 3. 理解之後,改變回應的方式: 先放下受傷的感覺,然後理解父母的恐懼之後,再次面對父母的怒言酸語時,他們將不再是可惡至極、造成我方百萬傷害的敵對角色,而是被恐懼不安嚇壞、只能頻頻放情緒大招的不知所措者。 子女接下來要做的,便是先設定好「不犧牲自己」的止損界限,面對父母強烈要求的配合條件,則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,改變我們以往回應父母的方式,溫柔地處理親子溝通衝突: 在《FBI談判協商術》一書中,身經百戰的談判專家作者克里斯‧佛斯(Chris Voss)與塔爾‧拉茲(Tahl Raz)指出:有效的談判關鍵是情緒與情商。 作者指出,在談判過程中,可應用「戰術性同理心」先卸下對方的心防,讓對方知道我們真誠地、理解他當下的心情並願意聆聽;他將會說出更多隱性需求,而這些隱性需求往往就是可以協商的其他條件,我們並不用配合對方一開始提出的唯一條件。 有學員應用這個方法之後,成功預防了和母親的口角衝突: 當學員母親怒喊「我生你養你到現在,你這個不孝子就是這樣回報我的?!」時,他回應「我知道媽妳真的特別不容易,真的辛苦了,感恩!」。 母親先是詫異地愣住,接著喃喃自語「你知道就好,我吼真的是為這個家庭付出!@#$%^&*@#$%^」,自顧自地講完就去看電視了。 這位學員無需再耗費心力去爭論母親所謂的「回報」到底是什麼,無需去辯證在這個家到底誰比較不容易,也無需因為母親說他不孝而感到受傷。 因為在這個案例之中,母親的隱性需求只是想聽到子女口頭上的肯定與認同,並非真要什麼具體回報來證明子女孝順。 而在溝通的過程中,我們也可以利用聲音的變化,轉化對方的情緒;例如:刻意壓低聲音、用低音說話,並放慢說話的速度。 因為磁性低穩的聲音展現的是溫暖與包容,有助於緩和對方不滿、想爭論的情緒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認為深夜廣播DJ的聲音具有療癒人心的作用。法國的聲音研究家暨耳鼻喉外科醫生尚‧亞畢伯(Jean Abitbol)在《好聲音的科學》一書中也主張: 人際關係當中,聲音對荷爾蒙的調節,具有與身體接觸同樣強大的力量。 因此,若是不習慣擁抱或牽起父母的手,我們可以從改變聲音開始,傳遞同理與溫暖。 --- 文末,要謝謝願意耐心看完這篇文章的你,謝謝你願意為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努力!在原生家庭裡跳脫「受害者立場」的循環模式,將能建構自己的快樂,也能為未來或正在建立的家庭儲蓄更快樂的愛。 祝福所有曾在親子關係裡受傷的,終將被快樂的愛治癒,成為更好的自己! — —
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,在生活中曾遇過什麼溝通難題呢? 歡迎在下方留言回覆,讓我們一起拆解溝通困境,提升溝通效率,強化人際關係,成為更好的自己! 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按讚、分享給更多朋友瀏覽唷!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,其他文章合作方式請洽作者:eltha0122@gmail.com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