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illustAC 2018年公共電視推出電視劇集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,改編自作家吳曉樂同名著作裡的五個故事;劇中以科幻、強烈的視覺風格,揭開一個個家庭中,被社會期待、考試成績綁架的父母與孩子衝突、無助與失落的故事。 當社會頭銜、學歷、成績變成評量孩子的唯一一把尺,也變成父母拿來向親戚、同事、他人交代的一份成果報告,親子之間的愛因為社會壓力,逐漸成為痛且貧瘠的控制與支配,失去理解與溝通的空間... 我在〈從「受害者立場」看親子溝通衝突解方(一):父母篇〉一文中,提醒父母在面對親子衝突(孩子不符己意)時,小心負面情緒先讓自己陷入「受害者立場」,只想向孩子索求補償與配合,直接關上溝通大門。 然而,父母感到委屈、不平的情緒背後,是因為也背負著世代傳統、父權文化的社會期待,甚至可能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受了同樣的傷,未治癒的傷痛讓受害者立場與支配模式延續到下一代家庭裡。 上述劇集之一《貓的孩子》編劇簡士耕,在接受《天下雜誌》專訪時提及: 「當社會傷害了家庭,家庭傷害父親,父親又被社會價值綁架,將教養責任丟給母親,母親壓迫孩子,孩子只好往下欺壓更脆弱的生物(殺貓),以暴制暴。」 父母與子女在家庭中都受了傷,「受害者立場」不斷循環、產生衝突;我們用脈絡剖析、理解各自的傷痛與衝突其來有自之後,旁觀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呢? 認知到社會價值的框架,小心知識共同體的限制;其實我們都能解放家庭的社會期待束縛,為每一家的親子關係注入更自在的快樂與愛。 在《知識的假象》一書中,作者史蒂芬‧斯洛曼(Steven Sloman)與菲力浦‧芬恩巴赫(Philip Fernbach)提及: 「一般人不會正視議題的複雜,多半傾向服膺於某項社會教條。我們與他人的知識密不可分,因此同一社群也形塑著個人的信念和態度。我們很難會去否定同儕的看法,導致我們甚至懶得去評估論述本身的價值,把思考的任務交給自己的社群。」 在華人群體的、世代傳承的社會教條,諸如:相夫教子的「婦道」文化、「唯有讀書高」的教育風氣,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,依然對家庭與教育存在著關鍵的影響力。 相信大家對以下話題並不陌生,尤其是逢年過節期間到親戚家拜訪,最常聽到的便是: 「女生30歲以前趕快嫁一嫁結婚生子啦」、「今年生小孩要遷戶口到哪一家明星學校的學區?」、「孩子打算唸哪一所大學啊?」、「大學唸什麼科系呀?以後工作會好找嗎?」、「現在大學生滿街都是啊,碩士生才更有薪資的競爭力啊」...等話題。 這些或許只是隨口一聊的對話,其實承載的就是影響我們於無形的社會價值框架,單一地讓人覺得生命沒有別的選擇。 《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?》一書的作者李南錫指出: 「人類是社會性動物,先天害怕被隔離,因此會盡可能與他人好好相處,圖謀自己的社會安全。因為人們相信,公開發表與大多數人一致的意見,自己才會受到正面的評價。」 正面的身分認同與共同文化價值觀緊密相依,於是順應這些社會價值、符合他人期待,變成為人父母、為人子女的目標任務,壓抑自我與長期隱忍,最終累積成一個個受傷的家庭。 當旁觀的我們認知到,社會價值的框架依然真實存在著,並且無形限制了生命個體的多種可能性;我們便可以嘗試從自身改變,共同創造一個更尊重多元、兼容的環境。 開放式地討論「成功」的定義;除去「相夫教子」的女性標籤;讓既有教育體系與評量制度不再成為家庭成果發表會的唯一標準;讓家庭的「愛」沒有條件、更不是交換。 價值愈多元、愈尊重多元的社會,將能幫助減少為父為母違抗單一社會價值的罪惡感,以及受害者的角色投射。 當父母活得自在快樂,才能組織兼容多元的家庭,培養多元發展、自在快樂的孩子,自然而然降低親子溝通衝突,共享愛和幸福感。 這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獻給旁觀的我們,期待我們都不再旁觀,而是起身參與、創造多元兼容的社會。 — — --
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,在生活中曾遇過什麼溝通難題呢? 歡迎在下方留言回覆,讓我們一起拆解溝通困境,提升溝通效率,強化人際關係,成為更好的自己! 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按讚、分享給更多朋友瀏覽唷!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,其他文章合作方式請洽作者:eltha0122@gmail.com
1 評論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