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illustAC --「給予建議,會不會讓人覺得是惡意批評?」
--「實在不知如何開口,才不會傷到員工自尊心!」 面對年底的績效考核,主管在評量之後,要依照標準作業程序給予員工回饋建議時,心裡不時會浮現這些小聲音。 然而,給予指導、帶領員工與團隊進步又是管理者必須一肩扛起的責任,這也讓許多主管們大嘆難為:「出一張嘴管理別人,其實比自己親手解決問題還難!」。這篇文章便以主管的角度出發,分享回饋員工建議、指導改善缺點的溝通策略,一起來看看吧~
1 評論
圖片來源:illustAC 歲末年終,除了趕著結案的工作進度之外,從人事部門發送過來的績效考核評量通知,也提醒著我們要檢視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,並為明年立下目標。
這一陣子,我收到許多同學的來信,大家表示:對自己的工作表現是十分有自信的,在評分表上也能打出滿意的分數;但是,要另外在「說明欄位」解釋評分理由,卻往往不知如何下筆、十分苦惱。 這篇文章便想和同學分享「三段論法」的架構思考,希望能幫助大家用文字快速並精準地整理出工作亮點: 上篇文章討論到PM角色認知的溝通心法〈點擊看文章〉,這篇我們要來聊聊促成他人合作專案的3個溝通誘因策略: PM溝通策略:「找出合作誘因」,使對方產生配合動機 「這不在我部門的KPI裡,為什麼我要配合你?」 「可是我每天本來的工作就很忙了耶,我沒有時間加班幫你弄這些。」 「客戶不了解技術是你要去負責溝通啊,總之他們提的想法實務上做不到啦!」 有團隊專案合作經驗的你,或多或少應該聽過上述類似的回應。當我們有勇氣正面接住這些訊息,細心剖析一看,其實會發現我們缺少的,是讓對方配合的「動機」與「目的」。若能從「使對方產生合作動機的誘因」來思考溝通策略,便能有效提升對方主動合作的機率與成效。 這裡指的誘因,可先初步分為以下三種:
圖片來源:illustAC 「專案管理」(Project Management, PM)是我們在職場上常聽到的職務技能。由美國專案管理學會推出的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(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, PMP),也被許多企業組織承認與接受:員工若考取PMP證照,相當於掌握專案管理的基礎專業,如:時間管理、成本與品質管理、人力資源管理、風險管理等相關知識。有些企業組織更會以「是否具有專案管理能力」,來評估面試者/員工是否適任/適合晉升專案經理(Project Manager)或產品經理(Product Manager)的職務角色。 其實,無論職銜是不是與「專案管理」有關,我們在職場上,或多或少都會經歷「專案管理」的工作實務,例如:財務人員會遇到報帳系統軟體更新的專案、資訊人員會遇到全公司資安管理升級的專案、企劃人員會遇到各式各樣新的產品/活動/宣傳等專案、化學化工人員會遇到製程管理的專案等。
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襲,有許多企業組織開始推行「遠端工作」的防疫措施;而遠端工作最大的特色,就是需要應用電腦、電話等通訊設備及軟體,取代面對面的溝通與討論。
這陣子常有同學提問:「遠端通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溝通技巧呢?」 以下整理了3個撇步,是我們都可以做的準備,幫助自己及團隊提升溝通效率,降低誤會的風險,一起來看看: 1. 使用通訊軟體打字,「完整輸入內容再送出」取代「一句一句分次送出訊息」: (內文有範例圖示) 在這個通訊軟體愈趨發達、人際溝通的方法愈漸多元的時代,如何應用「溝通策略邏輯」,提升我們的「工作效率」呢? 在這個人手一機(甚至多機)、通訊軟體愈趨發達的時代,人際溝通的方法愈來愈多元,我們每天都熟練地使用不同的工具和人溝通;但是,「工作效率」真的提升了嗎?
昨夜加班趕工的你,今天帶著早餐匆忙趕到辦公室,還來不及喝口水,廠商的電話、主管的臨時會議、客戶的line訊息(已讀卻來不及回)接踵而來。 更令人沮喪的是,明明都是已經講過的事情,為什麼對方就是聽、不、懂?明明昨天都說「好好好」,為什麼今天就翻盤? 每天都深陷重複溝通的惡性循環,難怪事情都做不完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