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課堂中和大家聊天互動的時候,常常會問大家:人跟人之間,為什麼會有「衝突」呢?
一聽到這個問題,大部分的我們會直覺反應說:因為有差異!因為立場不同!因為我們不一樣! 但是但是~有差異,就一定會走到衝突嗎? 接著再聽到這個問題時,大部分的我們會開始反思上一個問題的答案,然後會心一笑地搖搖頭,因為領悟到: Hey,曾有人說,最不花力氣的事情就是相信;但矛盾的是,我們總容易相信自己害怕的事情,卻不試著相信-可以承擔和改變的自己。
我想選擇這樣相信自己:出糗了、跌倒了,拍拍肩膀,再接再厲。 在每一個經驗裡,滋養自己的勇氣; 在每一段成長後,也能為別人打氣。 帶著相信,點亮黎明,讓勇氣延續,和更喜歡的自己同行。 我是如凡,這是今天,我要給自己的勇氣。 Hey,有時候會很羨慕那些看起來明亮、有活力,很正向又勇敢的人。
勇氣…究竟要怎麼定義呢? 我想要擁有…什麼樣的勇氣呢? 我想要擁有…在別人看見我之前,自己先看見自己的勇氣; 我想要擁有…對自己誠實,接納自己所有情緒和感受的勇氣。 我想要擁有…為自己做選擇的勇氣; 我想要擁有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的勇氣。 我是如凡,這是今天,我要給自己的勇氣。 Hey,關於那些溝通不如預期的結果,並不等同於自己的失敗。
我們在溝通的過程裡,認認真真地敞開心,認認真真地學習:發現新的資訊、理解不同想法,試著拼湊出更完整的對方和更完整的自己;透過溝通,幫助彼此做出一個新的選擇和決定。 無論所謂結果是不是符合預期,在溝通的過程中,誰認真過,誰就贏了: 贏過自己、贏過內心的恐懼,這是不需要和別人相比的勇氣。 我是如凡,這是今天,我要給自己的勇氣。 Hey, 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,但是我們在每一段溝通的過程之中,都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答案: 我們會發現自己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,可以接受什麼、不能接受什麼。
我們在人我關係裡認識更完整的自己,學習接受所有的自己,並練習好好表達自己。 溝通從來都不簡單,但是我們都可以變得更勇敢。 我是如凡,這是今天,我要給自己的勇氣。 Hey, 找個時間靜一靜,細數自己一步一步走過的那些挑戰。在每一個嘗試和每一個調整的行動之中,我們學會了改變,也學會了適應改變。每一個現在,都是時候: 低頭盤點、重整步履;讓過去的資源轉型成為未來的寶藏,再昂首期待新的相遇,迎接時間的賀禮。
每一個現在,我們都可以決定:更新自己,開始新的累積,往更喜歡的自己邁進! 我是如凡,這是今天,我要給自己的勇氣。 「我們都可以不用設限,我們都可以探索自己的各種可能性,我們都可以認真活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。」
*** 記得去年4月測了一下很流行的MBTI,結果測出我是E人,但我心有不服,因為我自認是I人(只是幾乎沒有人相信)。而今天因為參加活動有機會再測一次,結果出爐: 「溝通的結果並不代表我們是誰,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選擇的言語,才會決定我們的樣子。」
*** 「語言具有毀滅的力量,也有療癒的力量。」---美國媒體天后歐普拉‧溫芙蕾 (Oprah Winfrey) 在《關於人生,我確實知道...》一書中提到了語言的影響力。 而要使用什麼樣的語言溝通?要創造什麼樣的影響力?是我們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,每一個人都能擁有的主動性和選擇權。 我曾經親自經歷家庭關係在毀滅性的言語和暴力之中崩壞和瓦解;也曾經在不成熟的年紀,因為驕傲和賭氣的言語傷了朋友的心,懷著愧疚過了20幾年才還清業力。也曾經在人生的低谷期,感受到許多友誼的溫暖,因為有他們的支持,我才能熬過那些黑暗,然後發現: 有位勇粉投稿了一個溝通難題~正在從事服務業的他,在工作中免不了會遇到客人不滿意就大發脾氣的時候,他想問問:「當別人對我們發脾氣,影響了我們一整天的心情,到底該怎麼轉念,讓自己好過一點呢?」
「發脾氣」這件事情,其實我們都不陌生:在職場上,可能會遇到喜歡發飆、怒吼的老闆、同事或客戶;在生活中,也會有朋友、情人、伴侶、家人發脾氣吵架的情形。而我們,當然也有曾經對著誰誰誰發脾氣的經驗,或者是好想好想對誰誰誰發脾氣的時候。 過往我在採訪新聞...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:「一邊說話、一邊動腦的思考練習」!前兩篇文章和大家聊到~在說話前要先選擇詞語和語氣,選擇多說好話,取代傷害。有些勇粉們就和我分享~說話的當下,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,常常會有那種「說者無心、聽者有意」的情形,然後和別人的關係就愈來愈僵,糾~竟要怎麼有意識地讓腦袋管理我們即將說出口的話呢?
我的方法是... 上一篇文章和大家聊到了《羞辱創傷》這本書,希望能提醒到更多朋友:言語的輕蔑和暴力溝通的模式,很有可能在人際關係裡被複製和延續,傳遞傷害。而要有意識地終止這種負面循環,在話說出口之前,必須練習提醒自己:「選擇鼓勵的文字和語氣表達」。
不知道大家喜歡運動嗎?有沒有打過壁球?排球?或是桌球呢?在這些球類項目的學習初期,為了要熟悉身體的協調性和控制擊球的力道,通常都要...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的是~前陣子我在看的一本書:《羞辱創傷》,作者是心理師周慕姿。書裡提到,「羞辱創傷」可能就潛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教養文化和環境裡;而覺察到問題和創傷,並且從個人行為開始做出改變,就有機會終止傷害的循環。
在權力和實力不對等的關係裡(比如說... 我曾經在課堂上統計過學員「平常害怕說話的原因」:怕說錯話、怕踩到雷、怕說話不得體、怕惹對方不高興…等等。總的來說,「害怕說話得罪人」是潛藏在多數學員裡心中的恐懼。
其實,我也有過不小心說錯話、說話得罪人的經驗(掩面)。回想那些不小心,通常是... 在上一篇文章,我們聊到了~想蒐集好人的緣分、想吸引喜歡的好人,就先讓自己 #成為更喜歡的自己 。不過,要成為喜歡的自己,那…「以往不喜歡自己的那些部分,就要全盤否定嗎?」這個問題曾經是我很大的困惑和思考瓶頸。
我很不喜歡自己的某些特質... 在上一篇文章,我和大家聊到曾經經歷過「學習用說話技巧,迎合、討好所有人」的階段,在心很累的過程中才想通:「好的人緣」其實無法評量;於是,我轉為自在地聚焦、專心蒐集「好人的緣」。那麼,糾~竟要提升哪些技能、增加哪些幸運值,才能像在遊戲裡蒐集到SS超級英雄卡那樣,在現實生活中蒐集到這些「好人」的緣分呢?
首先,我花了一點時間,靜下心來想想這兩個問題: 1.在我心裡,具有什麼特質的人,是我喜歡的「好人」呢? 2.如果希望自己能吸引到這樣的「好人」,那我又要具備什麼特質呢? 一開始,我先試著...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?在小時候被教育的一個觀念是:「要好好學說話,才會有好人緣」。而我剛好是一個具有目標導向特性的人,既然被賦予了一個「要有好人緣」的目標,我就真的很努力地學說話、學看臉色,提升「見人說人話、見鬼說鬼話」的技能。
但是,這個「要有好人緣」的目標,讓我不知不覺成為了用說話討好別人、在人我關係裡失去自我界線的人。儘管不認同對方的理念和價值觀,為了達標、為了讓大家都喜歡我,我丟掉了自己,刻意迎合對方。 而這樣的我,並不快樂... 時間真的過得好快呀~轉眼之間,已經到了8月份!有些大學的同學們在這個暑假之後,升上高年級,要擔任社團幹部、舉辦社團活動;也有同學在這個畢業季之後要踏入職場,成為社會新鮮人。有點像玩遊戲一樣,完成了某一階段的關卡之後,解鎖了新副本,要面對新的挑戰和BOSS;當然,技能和裝備也需要繼續升級了!
有同學開始發現,在新的階段要面對和處理的人際關係,以及人我溝通的課題好像比以前複雜了... 在課程中,常常有學員會問到:「老師~妳印象最深刻、和人溝通的經驗是什麼?」,我都會分享這一段小故事:在很久很久以前…有一位菜鳥記者的名字是如凡(94我本人)。剛入行的時候,我主要是負責採訪台北市、新北市的市政新聞,在市府呀、市議會呀,還有雙北的大街小巷穿梭走訪...
非常感謝有愈來愈多的朋友支持我的Podcast #溝通的勇氣 並且踴躍投稿~謝謝大家!投稿的內容我都有仔細看,也會陸續整理出要回應和分享的勇氣內容,請大家繼續保持收聽關注,才不會錯過唷!
這篇文章,想要先來回應一個蠻多聽眾朋友提到的共同問題:「和交往對象有很嚴重的溝通問題,不能彼此理解,一直吵架,該怎麼辦呢?」 上一篇文章,我們聊到了「被拒絕」的平常心~雖然我的這顆平常心在經驗累積之後,愈來愈大顆、愈來愈勇敢,但其實在被拒絕的第一時間,我也會有失落、沮喪,和難過的心情。而從小就是愛哭包的我,當然有時候也會需要...
|
作者葉如凡 |